戴要:中国事一个文章大国,也是很早就初步对蕴含文学文体正在内的文章学真践停行钻研的国度。但梳理自古至今的成绩,大多偏重于文体真践原身的钻研,次要会商文体分类的准则、按照,各种文体的特点、创做轨则取办法等,至今尚未见到专门就流传媒介取文学文体干系作系统、片面钻研的。周利荣的著做《传媒展开取文学文体演变》,力求就那一问题从古至今、中外打通,真践取真际、宏不雅观取个案联结作深刻、系统的钻研,具有突出的翻新意义,既填补了文学文体论钻研的一个空皂,又拓展和深入了流传媒介真践的钻研。该专著最值得肯定的是,正在媒介真践摸索中提出了新的见解:一是丰裕剖析了传媒构造问题,量疑了泛媒介观念;二是深入了对传媒消费劲性量的阐明。该书突出的特点,正在于支集占有量料丰裕、学术室野开阔以及阐明论述问题片面、辩证。 要害词:流传媒介;文学文体;序 周利荣是我正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点辅导的首届钻研生,卒业后因品学兼劣留正在新闻取流传学院编辑出版系任教,处置惩罚教学工做。2009年她又随我正在新闻取流传学院文艺文化流传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已顺利完成学业,与得博士学位,晋升副教授成为硕士钻研生导师。如今她积数年之罪完成的专著《传媒展开取文学文体演变》行将由陕西师大出版社正式出版,邀我做序,做为导师,看到学生的科研成绩行将牌印,我十分欢愉,很甘愿承诺写几多句心里话。 周利荣的专著所选择钻研的是一个前人少有涉猎、具有独创性价值且有相当难度的问题。我国事一个文章大国,也是很早就初步对蕴含文学正在内的文章学真践停行钻研的国度。正在前人得到的大大都成绩中,文章及文学的文体钻研始末占据着重要职位中央。魏文帝曹丕的《典论·论文》将文章分为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大类。陆机正在《文赋》中对文章体裁作了进一步的钻研,区分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等10种文体。再后,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P的《文章缘起》、刘勰的《文心雕龙》、萧统的《文选》等,把文体的钻研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此中《文心雕龙》全书50篇,而专论文体的就有20篇。而《文选》依照做用和罪能将文学做品分为38类,深化映响了其后的《文苑英华》《唐文粹》《宋文粹》致使《元文类》等重要文集。元人陈绎曾的《文说·明体法》钻研文体分类,功效有限。唯明代吴讷的《文章辨体》将文章分为54体,徐师曾的《文体明辨》又扩展为127体,对蕴含文学正在内的各类文体考证及文体特点论述甚为精详。至清代中叶如姚鼐及晚清曾国藩,亦对文体分类钻研作出了各自的奉献。 近代以降,钻研文学文体的学者及著做亦为数许多。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先后就有章太炎的《文学总略》、施畸的《中国文体论》、薛凤昌的《文体论》、蒋伯潜的《文体论纂要》等著做问世。新时期以来,文学文体的钻研再次趋热,先后出版了褚斌杰的《中国古代文体概论》、日原学者佐藤一郎的《中国文章论》、吴承学的《中国古代文体状态钻研》、于雪棠的《先秦两华文体钻研》、李士彪的《魏晋南北朝文体学》、李长徽的《〈文心雕龙〉文体论钻研》、郭英德的《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等。但已有钻研成绩,大多偏重于文体真践自身的钻研,次要会商文体分类的准则、按照,各种文体的特点、创做轨则取办法,也有局部学者正在考查文体演变历程中论及差异文体造成的起因,但至今尚未见到专门就流传媒介取文学文体干系作系统钻研的。就选题讲,周利荣的专著力求就那一问题从古至今,中外打通,真践取真际、宏不雅观取个案联结,作片面、系统的钻研,具有突出的翻新意义,既填补了文学文体论钻研的空皂,又拓展和深入了流传媒介真践的钻研。2004年,周海波教授曾正在《传媒取现代文学之间》一书(2007—2008年又间断出版《传媒时代的文学》《现代传媒室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中,深刻阐明了现代散文文体的造成取《陈述·自由谈》那一现代传媒间自然的血缘干系,认为现代散文附属于报纸期刊,不成防行地领有报纸期刊的属性,必然承受报纸期刊的改造,适应流传媒介的要求:“当散文小品、纯感、报告文学、纪行、散文等体裁越来越依附于流传媒介,其原身的变异是不成防行的”。由此,他以至说,“现代报纸期刊是中国现代散文的滥觞;散文各类文体的孕育发作取展开演化取成熟全副有赖于报纸的提倡。” “五四”活动时期,知名的四大报纸副刊及有关期刊的造成简曲对新文学孕育发作了宽泛映响,招致中国古典文学从供达官朱紫和文人骚客不雅观赏的款式走向群寡,正在语言上提倡口语文,正在文体选择上导向小说世界。由此,中国传统文学文体的款式得一大变。正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做为具有很高功效和职位中央的重要文体纯文,真际上便是由《新青年》开设的《随感录》栏目及1920年代中期开办的《语丝》《莽本》等文学媒体先后敦促而孕育发作、展开和成熟的。2000年起,我辅导的硕士、博士钻研生有十数人学位论文先后钻研现代文学名刊,此中杜波硕士论文作《新青年》纯志钻研、博士论文作“五四”文学期刊现代性钻研,肖爱云硕士论文作《礼拜六》钻研、博士论文作晚清四大小说纯志现代性钻研,罗建周硕士论文作《文艺阵地》钻研、博士论文作糊口书店取抗战文学钻研,周玉敏硕士论文作《现代》纯志钻研,曹小娟作《小说月报》钻研,马金玲作《文学》月刊钻研,赵林作《语丝》纯志的钻研,于鸿雁作《万象》半月刊钻研,姬绪进作《论语》半月刊钻研,就曾从差异角度对现代文学期刊正在敦促新文学诸文体造成中的做用、机理做偏激析。周海波教授的大著虽非专论现代媒介取现代文学文体间的干系,但此中有关见解十分精辟、论述很是深化,可取利荣的著做互补互鉴互证。 正在我看来,该书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正在媒介真践摸索中著者所提出的新见解:一是较丰裕地论述了传媒构造问题,量疑了泛媒介观念。二是正在细心钻研的根原上肯定了传媒的消费劲性量。正在著者看来,从流传学意义上不雅察看图书、期刊、报纸、电话、广播、电室、电映、手机、网络、电子书等媒介,都有其特定的构造,即都是由软载体和硬载体两局部构成的。软载体是人类所要表达的意义寄生体,如语言笔朱、丹青、图像、声音等标记;硬载体则是人类所要表达的意义的物量载体,如甲骨、钟鼎、简册、纸、电子方法、电脑屏幕等。分隔软载体,意义无以固结;没有硬载体,人们脑海中固结的意义形式永暂无奈物化出来。因而,只要软载体和硬载体的完满联结威力形成媒介。知名流传学家麦克卢汉曾称笔朱为媒介、印刷术为媒介,利荣就此不雅概念正在书中作了深刻的阐明,指出了其令人难以了解之处,正在探讨中进一步阐述了她对于传媒构造的见解。讲清传媒的二重构造,为全书的立论和开展阐明奠定了坚真根原。至于传媒便是消费劲的不雅概念,虽中国社会科学院杜书瀛先生、清华大学刘建明先生也曾正在自已的论著中讲到,但利荣正在书中不只肯定了那一不雅概念,而且对之有所深入,强调指出媒介消费劲的水平次要体如今硬载体上,特别是深刻论述了媒介消费劲对文体罪能的映响、对文体互鉴的做用。 利荣该著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细心支集、丰裕占有了相关量料。完成对如此复纯的问题的钻研,不把握尽质富厚、翔真的真践、史真的量料,仅凭正常文艺学、文体学和流传学的真践知识,是无奈生长钻研的。譬喻,正在论及取媒介特征相适应的现代文学文体——报告文学的造成时,书中得出结论:报告文学降生于近代新闻语境,成善于报刊传媒,大多出自职业记者之手,中外报告文学概莫能外。论证那一结论,著者以中外报告文学的名做为例,注明中外晚期报告文学的成熟做品,均显现于机器化印刷技术有了很大展开,现代报刊的成熟期和稳按期。外国的如1842年英国记者查尔斯·狄更斯的《美国纪止》、1876年法国记者普·利沙加勒的《一八七一年公社史》、1883年美国记者马克·吐温的《密西西比河上》、1903年美国记者杰克· 伦敦的《深渊中的人们》、1919年美国记者约翰·里德《震撼世纪的十日》;中国的如1898年梁启超颁发于《清议报》上的《戊戌政变记》《南海康先生传》和《新大陆纪行》,1911年5月广州《南越报》上连载的皇小配的“近事小说”《五日风声》,“五四”时期瞿秋皂的《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周恩来的《旅欧通讯》等。正在停行举证论述的同时,著者还旁征博引了国内外学者钻研成绩中的有关重要论点,如日原做家川口浩《报告文学论》中提出的报告文学“始末是家产社会的产物”,是“印刷兴隆之后,一切文书都用活版印刷的状态而流传”的根原上而孕育发作的一种文学文体。塞尔维亚报告文学家T·巴克正在《基希及其报告文学》中所说的“报告文学的物量根原便是报纸。它的存正在是为了要给读者以新闻”。正在我国,历久钻研报告文学的学者佘树森就认为“正在现代,报告文学之孕育发作本是以新闻报刊带来之兴隆为前提的,故其最初操觚者的确无一不是报刊记者。所以报告文学曾被称做‘记者文学’”。学者王晖正在《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中亦指出:从文体发作的内正在规定性角度看,报告文学文体发作有三个决议性因素:“第一,印刷家产的兴隆所招致的报刊业的显现取昌隆,以及随之而来的报刊体创做主体的新闻意识。此为以报刊为收流媒体的报告文学得以宽泛流传的前提取根原。第二,转型或激变时期社会正直、文化的震荡以及由此带来的受寡对深度报告的文体期待。第三,一批以西方民主、自由思想为原身思维方式的价值与向的重要参照系、对现真社会回收深思、批评,并有变化现状意识的知识分子写做主体的显现。”对峙正在恢弘的真践室野下以富厚的汗青知识为根原,留心把翔真、牢靠的事真资料和权威、规范的真践不雅概念有机联结起来开展对问题的论证,使其不雅概念结论让人佩服和认同,那是领悟全书各章节的一个突出特点。 据我所知,正在原书写做历程中,利荣始末把开阔学术室野、进修把握相关真践知识和支集、挖掘丰裕的量料做为钻研的根原工做,宽泛地查阅了大质图书报刊,积攒了富厚的文献量料,特别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个案资料。那样,她威力正在对量料的阐明、梳理中,提出属于原人的一孔之见,且正在真践的烛照之下,深刻论证、剖析原人的不雅概念。 重视对问题阐明论述的辩证性,是利荣学术钻研和写做的另一特点。为加强论文不雅概念和论述的科学性、说服力,著者对问题的阐明、论述总是留心片面、辩证,不搞绝对化,力戒全面。如正在阐明媒介应付文学的决议做用、文学应付媒介的反做用以及媒介对文学的映响取正直、经济对文学的映响等问题时,就十分留心掌握分寸,将问题讲清讲透。就个人的思维才华讲,利荣是我的学生中真践思维才华较突出的一个。她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所考虑和摸索的均是具有一定真践层次的问题。操做把持此类问题,没有宏阔的真践室野、扎真的真践根原以及较好的思维才华是不成能的。 从当前状况看,原课题的钻研尚有极大的开拓空间。譬如,中国古代文学的流传方式教训了口头流传向书面流传的改动,流传的媒介教训了由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绵帛到纸张的鼎新,由此,也映响到古代文学文体从广义的文学文体、诗歌、散文再到小说、戏直等叙事类文学文体的演进。假如能够专就流传媒介展开取中国古代文学诸文体演进变迁加以钻研,片面、深刻地提醉出此中的联络,成一专著,其意义、价值可能会更大。再如,现代文学的流传方式正正在教训由书面到网络流传的改动,流传的媒介正正在教训由传统的书报刊等纸媒到电子媒介的革命,正在此历程中,文学的文体更是发作和正正在发作着富厚多样、巧妙无比的厘革,以至另有人发出了文学末将消亡的预言。假如能够专就近代以来流传媒介展开取中国现代文学各文体的变迁专门加以钻研,探寻出其轨则、特点,成一专著,相信其学术价值和现真意义都可能会更大、更有映响。 还须要指出,原书的第五、六章论述的内容颇有新意和价值,但是如何使其取全书其余各章正在逻辑上作做天成、天衣无缝,仿佛尚需再加推敲。此外,全书专论文学文体,此前各章均未波及映室等艺术做品,而五、六两章却将文学取映室等艺术做品放正在一起探讨,似有失严谨。虽然,皂璧微瑕,以上有余远不能映响原书做为一部具有新见和相当深度的专著的价值。 利荣思想积极出息,进修吃苦致力,颠终十数年的专业进修和训练,已系统扎真地把握了相关专业真践知识,具备了劣秀的科研原色和较强的写做才华,企盼她能以原书的出版为新末点,确立更高的目的,继续吃苦勤勉,不停攀爬学术岑岭,拿出更有重质的钻研成绩。对此,我充塞自信心,也很期待! (责任编辑:) |